「这能有多难?」——黄仁勋与闽南语母亲教出的底层能力

有一种力量,安静却深远,会在人一生中不断回响。英伟达创办人黄仁勋,在剑桥大学辩论社的一段谈话里,说出了他生命中的这种力量。

他提到一句话——
“我看待任何事情的方式就是:这能有多难?”
听上去有点像玩笑,却是他一路走到科技之巅的心法。

1. 从闽南语到英文:最“不可能”的老师

黄仁勋出生于台湾,童年辗转泰国。为了让儿子能有更好的教育,他的父母在他九岁时把他和哥哥送往美国。对一个尚未做好准备的孩子来说,这是一次跨越语言、文化、世界观的巨大迁徙。

但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在这里:

他学英文的老师,是不太会说英语的母亲

她平日说闽南语,却拿起一张纸、一册字典,硬是教孩子英文。
不会发音?她查字典。
看不懂?她继续查。
教错了?没关系,再来一次。

这种“硬啃型”的学习方式,就是许多人家中默默无闻的母亲们共同的影子。

从想象来看,那画面一定好笑:
一个闽南语浓厚的妈妈,用字典教孩子英文,发音可能离谱到不行。
但黄仁勋说,这件事定义了他,也定义了英伟达

因为从那时起,他的世界里出现了一种底层逻辑:

只要你敢开始,困难就不再那么可怕。

2. 关键能力不是“会什么”,而是“不怕什么”

比起母亲教给他的英文,那段经历真正留下的,是一种“面对困难的心态”。

黄仁勋一生多次提到:
“我看待任何事情的方式就是:这能有多难?”

这不是狂妄,而是一种朴素得近乎“土法炼钢”的自信:
会就会,不会就学啊。
失败就再来一次啊。
困难的东西,有人能做到,我也能。

他母亲用自己都不熟悉的语言教他英语,就是现实版的示范。
她用行动告诉孩子:
技能可以慢慢补,但心态必须从小种下

这种能力,让一个9岁漂洋过海、不会英文的小孩,后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推手之一。

3. 问题不是难不难,而是值不值得

如果你仔细想,“这能有多难?”真正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无所畏惧,而是帮助你建立一种判断:

当你不再被“困难”吓倒,你才会认真思考:
目标值得不值得?
付出的时间有没有意义?
结果是否带得来改变和成长?

困难的本质只是“成本”,不是“障碍”。

这正是许多人缺失的能力。
在明确价值之后,你才真正开始努力,而不是被“看起来好难”这种表面的恐惧束缚。

4. 从黄仁勋母亲身上,我们都能学到一件事

她看似什么都不懂,却教会了儿子人生最重要的一课:

学不会没关系,你得先敢学。
做不到没关系,你得先敢做。

这股笨拙却顽强的力量,就是所有突破背后的推动力。

无论是创业、转行、写作、健身、学编程,还是在人生任何阶段重新出发,这句话都能成为一把钥匙:

“这能有多难?”

你越常这样问自己,人生就越常打开新的门。

故事走到这里,人们才明白:
一个世界级领袖的底气,最初来源于家里那张破桌子、那本小字典,和一个闽南语妈妈的固执。

这是普通人最不“普通”的地方。
也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。

愿你在某个迷茫的日子里,也能对自己轻轻说一句:
这能有多难?试试看就知道了。

标签: 感悟 散文